江苏选聘产业教授4099人次破解人才供需“两张皮”——
“产学研用”并进,少不了这根“中枢神经”
这个暑假,南京大学2024级环境工程专业的12名专业硕士被编入一个新班级,在班主任、江苏省产业教授、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陆朝阳的带领下,来到集团公司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先导实践课程。
像陆朝阳一样,一批产业教授在高校和企业间搭起产学研的合作平台。作为江苏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一张名片,江苏产业教授制度自2010年首创,由省委人才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组织选聘,先后11次从企业、科研院所选聘科技企业家或总工程师等总计4099人次。目前全省共有在聘产业教授2398人,分布在省内65所本科高校和75所高职院校,补齐了高校离产业一线较远的教育链短板,也让更多资源共同向应用端发力,引发“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连锁效应。
企业+高校,“双主体”同筑人才培养高地
产业教授身处行业前沿,能更好地连接产业所需和教育所能,从知识到应用打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自2015年担任江苏省产业教授以来,陆朝阳已参与培养30多名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他告诉记者,“学生只掌握教科书上污水生物处理、废气蓄热式焚烧等主流环保技术已经不够,一定要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技术融汇。”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大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倡导下,环境学院与企业联合打造了以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的顶天立地式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新兴模式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优秀研究生工程站示范基地等荣誉。”陆朝阳倍感自豪。
既帮研究生解决“做什么”,也助应用端处理“怎么做”的难题。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左文强在确定博士期间研究方向时,曾咨询过该院产业教授、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田倩。田倩基于社会用工现实介绍,工程中急需发展性能稳定的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等材料。以此为方向,左文强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而且研究成果还服务于深中通道、张靖皋长江大桥等超级工程的建设。
“通过和高校老师联合培养研究生,我们将产业链最前端的紧迫需要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学科设置紧密结合。”田倩表示,他们与东大合作帮助企业培养了一支能真正解决工程难题的“卓越工程师”队伍,为企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提供保障。“苏博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材料创新团队”去年获评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除了科研能力水平高的研究生类导师,江苏于2017年、2021年又新增了高职类产业教授和本科类产业教授。全省聘任的产业教授,包括研究生类导师2402人次、本科类550人次、高职类1147人次。
引智借力,企业、高校“双主体”育人带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攀升。常熟理工学院产业教授支持举办“智享杯”实验室技能操作大赛,有效夯实本科生专业实践基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立“数控加工”等1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产业教授带徒授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产业教授将铁道、城轨行业技能大赛技能点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专业技能竞赛奖项10项……
据统计,仅在2023年,三类产业教授共开设课程或举办讲座近4200门次,合作指导学生5800人次。产业教授将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产业教授,凝聚“产学研用”四线合力
今年8月10日,由江苏苏科畅联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发的“道路交通主动安全预警系统”2.0版本样机完成全部设计工作。预计一个月后样机下线,并开启后续测试。对接高校资源与市场需求,着手迭代企业的既有产品是南航自动化学院产业教授、苏科畅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戎来学校的“第一要务”。
“2019年我受聘时,全省正大规模上马‘货车超限超载非现场综合执法系统’,虽然相关产品此前已有,但伴随城乡路网建设,联网数据、底层算法全要更新。”张戎直言,一些企业碍于成本难以下定决心去做的研究,高校恰恰在行。当他第一时间把企业诉求带到自动化学院,大家果然来了兴致,“这不正给学院技术研发提供了一条成果转化应用通道么!”
张戎感慨,那段时间“产学研用”四线并进——苏科畅联根据原有产品与技术不足,提出迭代要求,南航大自动化学院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和高校共同谋划出力,各地“治超办”与建设单位购买产品及技术服务……“至于产业教授,则相当于将所有合力凝聚在一起的那根‘神经中枢’。”张戎说。如今,依托校企共同持有的专利技术及合作共建的主动智能感知系统研发平台,研究生产出多项产品,累计形成产品销售额约1.35亿元。
据统计,2023年三类产业教授与高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近2000项,发表论文或著作1640余篇(部),获授权专利近1600件。产业教授团队去年参与完成纵横向项目达120余项,推动重大技术成果转化10项,累计服务地方企业23家,在区域产业经济及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机制再优化,打造创新“动力阀”
当前,2024年新一批产业教授的选聘已经启动。记者了解到,今年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开展了产业教授选聘工作调研。在政府、高校、企业等多主体协同下,产业教授链接校企资源,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不过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政策设计、精准布局、协同管理方面仍有进一步优化产业教授选聘工作的需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还缺乏针对产业教授所在单位的激励政策,产业教授选聘渠道还存在一定局限,选聘产业教授的学科专业还不够均衡,新兴领域存在明显的选聘困难。同时,高校与产业教授资源开放和深度融合还不够。
如何调动产业教授积极性?如何更全面客观地评价产业教授的工作业绩?对调研中提出的问题,产业教授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省产业教授、大生集团董事长漆颖斌认为,要想最大程度提升产业教授的积极性,就要在考核机制上下功夫,让产业教授成为带动学校、企业和社会人才融合创新的“旋转动力阀”。比如,实施动态考核机制,将技术人才考核与研究生的培养效果挂钩。
田倩期待,在进一步细化产业教授功能定位、挖掘潜在能力的同时,做好“关键配套”,“产业中有不少亟待攻克、但研究周期较长的难题。希望主管部门对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进一步向甘坐‘冷板凳’、愿用创新思维‘一锹接着一锹’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人倾斜。”
进一步织密校企关系,是当前的发力点,也事关产业教授作用能否放大。对此,省教育厅相关调研明确指出,要通过建立战略合作项目、实训实习基地以及产学研联合体等,增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将评价结果与产业教授的选聘和奖励紧密挂钩,甚至可以加大倒逼力度——对考核结果差的高校与合作单位予以通报,并削减相关院校下一年的推荐指标。
“诚然,产教双方围绕核心技术的保护、合作中的信任,以及利益怎样分割等各自重视的问题,也要加强对话,形成更为完善的机制,让更多资源通过产业教授在校企间畅通流动。”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